有一个关于乔布斯与iPhone的故事流传甚广:
2007年,iPhone进入店铺销售的前一个月,乔布斯将一批助理喊到办公室。连续几周以来,他一直在口袋带着一台原型机。乔布斯掏出他的iPhone,指着塑料显示屏上的划痕愤怒地说:“我不卖会划伤的手机。”他说,人们会往口袋里装手机,也会装钥匙,确保手机不被划伤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使用玻璃。他说:“我要玻璃显示屏,必须在六周之内完成它。”当时,设计与制造都基于智能手机显示屏应是塑料这样一种假设,现在,这一切不得不推翻。当时,大家都认为,塑料没有玻璃那么易碎而且更容易生产。但是塑料触屏有一个缺点,容易产生划痕。乔布斯强调,划痕会让用户感到不快并认为是设计的瑕疵。
“所有合乎逻辑的事实都让我们选择塑料,而史蒂夫的直觉却走向另一个方向。”选用玻璃在当时看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乔布斯在最后一刻搞乱了计划。为了降低iPhone掉下时玻璃破裂的几率,苹果公司采购了专用玻璃并最终扭转了手机外壳的设计。这就是iPhone屏幕为什么不会划伤的原因。
据说,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董明珠身上。
2012年5月,格力空调 全能王样机开发出来,各项指标经测试均十分出色,项目负责人很高兴,将样机送呈给董明珠审验。谁知,董明珠只看了一眼就对全能王提出严厉批评,她说,全能王出风口导风板闭合后与机体之间有1毫米的缝隙,这条缝隙影响空调器的美观,达不到“完美”的产品标准,必须改进。
实际上,全能王1毫米的缝隙已经比大多数空调5毫米的缝隙有很大的改进,但是董明珠不满意,她认为全能王从一出生就必须是完美的、毫无瑕疵的。
格力研发人员早已习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质量与技术上,而董明珠却是用消费者的眼光吹毛求疵。董明珠在这次审验会上再次强调了格力研发“三项基本原则”:一,技术研发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二,产品开发的概念一定要新颖,用她的话说,“产品必须要有灵魂和内涵”;三,产品设计一定要坚持原创,做到完美、独一无二。
于是,人们看到了今天在市场上销售的格力全能王。
有人说,董明珠和乔布斯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不是技术专家,但是,他们都对产业方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知道该引导研发往哪个方向突破;他们都是营销天才,并能用自己的观点影响他人说服他人;他们都是营销与技术的混合物,都具有卓越的领导天赋;他们对手下人都很苛刻,到了一般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他们都成就了了不起的公司……
业界有个公认的说法: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格力身上有太多董明珠的痕迹。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格力得到的并不总是赞美,还有“非议”。至今仍有人坚持认为,格力1赫兹低频控制技术不真实,理由是日本企业才做到最低6赫兹。
据说,格力对新技术的执著追求,缘起于管理层一个基本共识:要想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国际型企业,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实际上,这一观念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格力这个观念形成得更早、更坚定。
以格力双级压缩变频空调为例,天津大学教授马一太毫不隐瞒他对格力双级变频压缩技术的喜爱,他说,“如果之前我们没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那么自双级压缩技术之后,我们就有核心技术”。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朝晖甚至用“教科书上都没有的技术”来形容格力双级变频压缩技术之于中国空调产业的意义。
格力空调把质量、技术放在第一位,几十年如一日,潜移默化之下格力人都具有超强的质量意识,凡是存在质量隐患的地方,都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换言之,格力电器已经建立高品质企业基因,长期承受来自领导层对品质的种种要求,让整个企业形成了品质的模式化思维。一旦一种观念成为习惯甚至上升至价值观层面,这个观念是很难改变的。据悉,那些离开格力去其他企业发展的人,同时把这种习惯带过去了。
谈到格力,家电产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说,近年来,格力空调 在核心科技领域接连获得突破,企业已进入技术爆发期,国际科技型企业的基因越来越明显。
他甚至建议格力电器适时开放双级压缩技术,让更多中国企业使用该技术,从而整体提升中国空调技术水平。
刘步尘说,当3D打印的大门徐徐开启,中国传统制造型企业将面临巨大转型压力。中国企业必须用全新思维迎接挑战,必须尽快完成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型。
显然,格力空调 的企业转型走在了大多数企业前面。格力把全球顶尖级企业作为自己赶超目标。格力全能王-30°制热创造了极低温度下制热新高度,以及18分贝超静音,都是对全球顶尖品牌的超越。
把目标定位于全球最高点,你才能成就全球最高。格力的成功,给中国企业带来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