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我们是世界第一,每年生产10亿部手机、7亿台计算机,1亿多台彩电,但是其中的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80%要靠进口。每年进口的芯片要花外汇超过1000亿美元,和进口原油差不多。”李毅中表示,“经济和技术结合得不够紧密,成果转化难是我们最致命的弱点。”
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方面,背靠中国科学院的曙光公司拥有发言权。“曙光公司成立的初衷本身就是为了把中科院大型计算机的研究成果市场化,要把大型计算机推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去,为各行各业服务。一项技术能不能与市场结合,一是有明确的目标,二是科学的机制。”历军说。
历军认为,曙光公司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经验可以概括为“高科技基因+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科院拥有中国最强大的科研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但是却缺乏一条市场转化的道路。而曙光作为一家公司,会依据市场需求来考察科研成果是否能够产品化。”
和曙光一样,中联重科也是脱胎于科研院所的公司。作为一家走向市场的科研机构,从“断皇粮”后的挣扎窘境,到6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占营业收入10%以上的海外市场,中联重科以其持续进步的科技创新领跑行业,在集中优势资源为“中国制造”争地位的同时,其不断深化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也将在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大潮中得到检阅。
中国的科研院所一直都在创新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自1991年以来,已有有研硅股(17.75, 0.16, 0.91%)、大唐电信(15.39, 0.03, 0.20%)、安泰科技(6.91, -0.06, -0.86%)、中联重科、金瑞科技(8.42, 0.01, 0.12%)、中科三环(12.58, -0.15, -1.18%)、隆平高科(24.57, -0.38, -1.52%)、科苑集团等十余家科研院所改制企业登陆沪、深两市。
目前,全球都在讨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央对中国科技企业抢占未来新的科技制高点寄予厚望。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中关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张国宝回忆说,我国一些产业在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未能把握住科学技术进步的潮流,经历过痛苦的转型过程。例如在改革开放后培育起来的彩色显像管电视产业,曾一度达到年产1000万台,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但液晶显示技术出现,行业未能作出准确判断,及时将电视机生产转型到液晶显示技术上来,致使我国在液晶电视产业领域再次落后于韩日,并且与显像管配套的整个产业链全部陷入困境。
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对此责无旁贷。“增强经济内生活力和动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进而形成新的盈利空间。格力电器完成从‘国外品牌产品加工企业’到‘世界名牌企业’的角色转变,完成从‘国外品牌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到跻身国际产业链高端的蝶变,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者,我们应有更为广阔的视野,站得更高方能看得更远。”
“在技术发生大的变革之时,要去追赶和超越相对容易得多。因为新的技术和模式出来以后,过去的优势就被大大稀释了。”历军表示,以计算机领域为例,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方向,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要比个人计算机时代小得多,“中国企业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完全有可能在下一局扳回来”,从而问鼎世界科技浪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