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又到了上市公司晒2013年经营成果之时,靓丽的报表不仅可以为公司业绩增色,同时也让当地政府长脸。因此,一场政府与企业共同演绎的“补贴秀”在各地争相上演,在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财政补贴则成了部分企业的救命稻草。
那么财政补贴到底挽救了谁呢?部分急需保壳的上市公司成为财政补贴重点挽救对象。
日前*ST宝硕被媒体报道出已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按照相关规定,如果公司2013年末净资产仍然为负,其将被暂停上市。而201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6.37亿元,就在保壳压力沉重的情况下,该企业却获得一笔4.51亿元的土地收储补偿和两笔共5.12亿元的财政补贴,使其保壳有望。同样与*ST宝硕有着相同命运的*ST南化连续两年亏损令其面临停牌的危险。2013年11月12日,南宁市财政局及时对该公司拔付经营性财政补贴2.9亿元,令该公司2013年末净利润转负为正,从而保壳有望。
除了急需保壳的公司,有“戴帽”危险的部分上市公司成为财政补贴的又一重点挽救对象。
鲁抗医药(600789,股吧)2012年出现亏损,如果2013年仍然亏损,按照相关规定,该公司将被冠以ST的“帽子”。而该公司2013年第三季度末净利润亏损0.51亿元,就在其“帽悬于顶”之时,山东省济宁市财政局开发区分局及时出手“援助”,为其拨付扶持资金共计7100万元,使鲁抗医药悬在头顶的“帽子”可能无法落下。
财政补贴可以避免上市公司被“戴帽”,也可以为上市公司保壳,似乎成了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然而,这种“挽救”行为是否真的有必要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给那些短期经营不善的企业以警戒,让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淘汰,不正是“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体现吗?
获得补贴既可以拉升业绩,又可以使企业无成本增收,一时间,政府补贴成了企业的“唐僧肉”,以致部分企业不惜以身试法,造假骗补。
今年6月份审计署审计发现,包括格力、雪莱特(002076,股吧)光电、上海大众汽车等行业龙头在内的384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其中格力空调骗补2157.76万元,骗补金额居家电行业首位,陕西省宝鸡长岭冰箱骗取补贴资金2093万元,位居次席。另有TCL空调、格兰仕、长虹等三家家电企业分别违规获取补贴资金1830.88万元、1779.4万元、981.78万元。
过分的依赖,带来的结果是不择手段的攫取,“骗补”正是“财政补贴依赖症”的结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欺骗之术,终不能长久。
“财政补贴依赖症”不仅存在于上市公司中,一些IPO企业也是重症“患者”。
IPO本次正式重启后,首批获批上市的楚天科技(300358,股吧),早在2012年就被多家媒体爆出“借政府补助推高净利润”。其2011年净利润为7023.24万元,而其中政府补助项就达1552.19万元,占其总利润的22.1%,难逃借财政补贴粉饰业绩之嫌。另一首批获批上市企业全通教育(300359,股吧),2011年净利润为3717.7万元,其政府补助项为385万元,占其净利润的10.36%。其它三家首批获批上市企业,2011年政府补助项占其净利润的比分别为:新宝电器8.73%,我武生物(300357,股吧)7.55%,纽威阀门2.56%。财政补贴为其业绩增色都不少。
财政补贴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成为企业永远的救命稻草。患上“财政补贴依赖症”的公司成长性令人担扰,为利益而骗补的企业则令同行业者不齿,依靠补贴拉升业绩冲刺IPO的企业又能走多远?恐怕还需广大投资者擦亮双眼,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