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调行业:近忧远虑,回望历史
最近两年的家电行业“以旧换新”、“节能惠民”以及“家电下乡”三大政策,使这两年空调销量大增,释放的需求提前透支了未来稳定购置需求,市场近期在忧郁已经达到需求“天花板”。
目前,空调产业面对的问题有:
(1)、高库存。根据《空调销售》的数据,2011冷年结束时空调高达1620万台,为5个冷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截至10月底,空调单月库存/销量比升至1.7,也是两年来的最高值。
(2)、产业政策退出。
(3)、制造成本不断攀升。原材料近几年维持高位,人力成本大幅提升。
(4)、房地产被严格调控直接压缩新生需求空间。
(5)、宏观政策紧缩恶化企业生存环境。
(6)、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出口市场不容乐观,国际市场上,美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债危机持续蔓延、新兴市场出现滞涨等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家电行业“过冬”迹象显现,业内普遍预期,2012年家电业的增速将会放缓,空调业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让我们回望下空调的历史:
1999年:空调行业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250万台(套)。
2000年:空调器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但价格战和炎热的天气使零售量涨幅高达105.49%。空调品牌约400家。
2001年:由于众多品牌竞相涌入,空调行业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本年产量达到了2363万台(套),当时的本土四大品牌,美的、海尔、格力、春兰,占据了国内市场近一半的份额,但是,空调的压缩机技术仍然掌握在日韩欧美等外资品牌手中,大部分的空调企业只能靠贴牌加工的微利与外资竞争。加上又遇到“凉夏”,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市场价格继续下滑,年底库存720万台。
2002年:空调市场面临着“内忧外患”,压力很大。国际上,美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空调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国内,空调企业已经达到400余家,行业制冷年度生产能力已激增至3500万套以上,各厂家增加产能及2001年“凉夏”留下的库存,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秩序混乱,部分品牌为抢占市场,出现低价倾销的现象。如亿达洲空调将其一款IP冷暖空调在武汉各大商场以555元(含安装、管价等费用)的超低价位出售,当时一台空调压缩机的价格已经是五六百块。
2003年:受原材料涨价、非典疫情、连续降雨以及巨大库存的影响,空调业5年来首次出现亏损。整机库存不断上升和价格下降是空调业利润全面缩水的主要原因。市场开始淘汰行业中规模较小的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4年:空调行业竞争依然十分激烈。虽然空调行业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全行业出口量大幅增长,但在钢、铜、铝、塑胶等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出现空调材料成本上升,加上出口退税比例由17%下降到13%,空调行业获利空间继续下降,许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黯然退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空调品牌下降到140家左右。
2005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欧盟环保指令实施。再加上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及电力供应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竞争异常激烈,市场主要活跃品牌仅剩50家左右。空调产能超过6000万套,可以说是世界第一,而国内需求量只在4000万台左右。“1000万套”已成为行业第一集团军的产能门槛。
虽说历史上“竞争白热化、价格白菜化、产品同质化”是空调业的标签,但整个行业由于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份额的提高,国内空调企业总体上还是实现了快速发展,见图1.1-1.3。
在《十二五家电工业规划建议》中预计“十二五”期间,家电更新将成为城镇需求主流,预计将有约12000万台空调器超过使用寿命,平均每年更新量空调器2300万台。此外,农村市场空调器的年均需求量为800万台。而根据奥维咨询(AVC)需求分析模型计算,在人口红利、城镇化、更新加速等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未来5年中国空调市场容量仍可保持年均17%左右的复合增长率。但就2012新冷年而言,市场将面临诸多短期性利空因素的影响,需求或许并不能得到充分释放。奥维咨询(AVC)预计2012冷年国内终端销售规模将在5315万台左右,同比增长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