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据说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在相当长时期内,董明珠和朱江洪珠联璧合,共同缔造了格力传奇,时称“朱董配时代”。2012年5月,朱江洪告别他一手打造的格力。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人们隐隐有种感觉:没有朱江洪的格力,越来越像一辆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汽车。
不确定性增多
董明珠缔造了“工业精神”时代的传奇,成就了大多数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度。仅以2012年经营业绩为例,格力电器[-0.92% 资金 研报]实现净利润74亿元,差不多是中国五大主流彩电企业同期利润总和的两倍(TCL多媒体盈利7.65亿元,海信电器[1.25% 资金 研报]16.03亿元,创维数码15亿港元,四川长虹[-2.26% 资金 研报]3.25亿元,康佳集团4582万元)。近日格力电器业绩快报显示,2013年公司营收1200亿元,净利润109亿元,预计继续是五大彩电企业利润总和的两倍。
对于格力电器的未来,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三年,格力电器仍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即未来三年格力电器营收增幅保持10%~15%没有太大风险,但我不知道能否做到20%的增速,以及2017年能否“再造一个格力”。因为在我看来,格力电器面对的不确定性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多。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格力电器的主要对手是美的电器[0.00% 资金 研报](现在的美的集团),另外捎带韩系的三星与日系的大金。但是现在,它除了要面对那些老对手,还不得不面对新势力的强势入侵,这些新势力也许并不生产空调,但是它们销售空调,和格力专卖店形成直接竞争关系,比如天猫、京东商城。过去,董明珠曾经打败了黄光裕;现在,她能打败后起之秀刘强东吗?
在我看来,渠道形态的变革对于格力来说仍然不是最严峻的考验,因为董明珠完全可以通过拥抱互联网实现线下线上渠道的整合。事实上,董明珠已经三番五次暗示有可能和马云的阿里巴巴合作。格力最大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能否建立互联网思维,能否抑制住规模扩张的欲望,以及如何确保“后董明珠”时代企业持续发展。
可怕的规模情结
真正考验格力的是董明珠日益滋生的规模情结。“年增200亿元”、“5年再造一个格力”,今天的格力电器,与7年前的海尔何其相似。
就在不久前,尚沉浸在与雷军对赌兴奋中的董明珠,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重申,2014年格力电器营收再增200亿元(达到1400亿元),增加200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年增加一个主流彩电企业。“五年规划(注:即5年再造一个格力)暂时不变”,这意味着,董明珠的目标是到2017年格力电器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而过去的格力电器不是这样的,在别人追求规模的时候,它将精力放在了研发体系建设、质量管理及专卖店渠道架构上,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于规模的格力电器,规模迅速壮大。
目前格力仍是中国最重视研发的家电企业,也是科研实力最雄厚的家电企业。我们担心的不是它研发能力有可能倒退,而是一旦规模情结无法遏制,这个企业很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从而将企业置于危险境地。规模情结从本质上讲就是“大跃进”思维。事实越来越多地表明,“快鱼吃慢鱼”是误导,“慢鱼吃快鱼”才是真理。
规模情结的可怕,还有一层原因,投资者一旦建立企业“必须快速增长”的观念,企业就只能疯狂地奔跑在快车道上,一旦出现增长低于预期,媒体、投资者乃至公众马上就对企业失去了信心,各种不利猜测将不可避免,比如“企业后劲乏力”、“企业出现问题”等等,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危机,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担忧“后董明珠时代”
2015年,董明珠将正式迈入花甲之年。这个年龄,是中国公务员退休的年龄。不管再做多久,她总有一天要离开格力,好比朱江洪离开格力一样。
不过,董明珠的接班人不好当。董不仅是格力的巅峰,也是中国企业的新高度。董对接班人的要求很高,其中一条就是“爱格力胜过爱自己的家”,就这一条,我认为目前格力领导层中没有一人能做到。
必须看到,格力电器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董明珠牺牲正常家庭生活换来的。而且董有道德洁癖,其自律性一般人难以企及。因此,无论业绩还是修养,董目前的潜在接班人都难望项背,这对格力持续发展是个考验。
现在,董明珠必须学会放权。